农业科技很可能是我们国内资本市场关注度最少的话题之一。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业科技领域2014-2017年投融资快速升温,2017年就有300家投融资机构出现,2018年有160多笔投资交易,但这些都是海外情况。回到国内市场,传统的农业领域正在与新经济融合,新经济能给农业领域带来哪些革命性的变化?在华菁证券“嬗变——新经济的高速度向高质量切换”论坛上,我们请到国内农业科技不同领域的企业家、专家,共话农业科技的未来。
主持人:李树国 华菁证券研究所科技行业首席分析师对话嘉宾:· 刘石 美来众联董事长:从事农业20多年,过去主要做传统农业,2014年开始做土地托管、土地全产业服务。
· 王柯 农信互联副总裁兼产品运营总监:2008年起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2014、2015年起在农业互联网、生物养殖的平台——大北农集团内部孵化农信互联项目。主要负责产品的设计和运营推广。
· 张弓 佳格天地创始人兼CEO:曾任职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从事数据处理等技术相关工作,包括卫星影像,以技术角度介入领域,给农业提供相应技术手段,向相关领域提供整套农业数字化资产监控和盘点体系。
· 易丙洪 广州大气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CEO:大气候农业的创始人,大气候农业是一家农业物联网领域的互联网公司,主要通过传感器等物联网大数据来为产业链赋能。
以下为精选嘉宾发言。
一、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 刘石:第一,农业的发展目标如果一直定位在增产上,是不可持续的。满足自身需求之后,农业发展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分化。一个是大农业,靠效率的提升持续发展,另一种就是特色农业,满足个性化需求。因为农产品消耗总量不会持续增加,所以大农业和小农业都不能靠增产。农业发展方向搞错了,整个科技的方向也就错了。第二,现代新型科技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物工程技术,即微观层面上改善农产品的生产规律;第二是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即宏观层面上让种、肥、药的相互关系搞得更清楚,更高效。第三,单方面某一个科技的改变。如果产业政策和整个的农业组织效率、组织生态不做相应改变的话,单点科技的作用是有限的,比如对中国的小农经济组织生产方式,任何的科技提升都不会带来本质性的变化。
· 王柯:不单单是农业,任何一种科技想大面积应用在产业上,必然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第一就是整个行业的认知。我们现在整体的行业生产效率还比较低,希望通过精益化的生产、技术的改良,把产量、生产效率大面积提升。现阶段科技的作用可能并不明显,所以企业对于农业科技的重视度不会像之前那么高。但当单位产能接近天花板时,农业科技的作用就会体现。第二看有没有产业基础。中国养殖业是一个规模巨大又极度分散化的市场,单个公司市场占有率非常低,没有非常强的龙头推动他,单纯靠松散的小农组织把高科技的农业科技落地,会有非常大的阻碍。第三是成本。如果前期没有大量的应用和数据积累,科技产业链应用成本高,利润就低。
· 张弓:我会从农业生产的三个必须项来解读。第一个是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问题。小农经济的增值部分非常小,而整个实施成本高,所以小农经济不需要很多相关的技术。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必须从填饱肚子向赚钱转变。农业效益的关键是单位生产规模要变大,这个可以通过技术解决。第二个是农业金融服务滞后。现代和传统农业的周期性非常强,要靠保险、期货、信贷金融工具去平衡其中的风险。第三,要做到农业的规模化,或做到农业的资产数字化、金融化。核心需要有基础的数据系统。中国农业数字化很低,如果不能把这部分数据化,前面的金融化和规模化就达不到。
· 易丙洪:我分享两个维度的观点,农业和制约发展。第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无外乎一个是钱,一个是人。农业里面没有人才,因为我们这些年城市化进程把村子里的人才吸空了。第二是钱,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的匹配,农业最重要的生产关系就是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所有权,国家通过土地流转,把我们的三权分离,导致其他的资料可以导入。接下来我们的人才通过乡村的大战略往里面填补,金融就进去了。农村这部分的从业者人才结构就会大量提升。另外一个维度,我想谈谈对农业的看法。中国谈农业不能一刀切,因为北方是集约化程度很高的粮食作物产区,长江以南是丘陵地带,生产高经济价值作物的。这一类我觉得我们应该放眼全球,去看美国的大农业,玉米花生等一系列用的是大农业体系。南方根本就没办法做到机械化和规模化,而要向日本的精准农业走。
二、在农业和农业科技领域,有哪些伪需求或不靠谱的方向?
· 刘石:特别值得说的一点,地方政府对农业的关注没有关注到点上。小农业,政府千万不能介入,一介入就搞砸了。因为他是有限的小众产品,再好的产品增加5倍供应量马上烂大街。他的需求是弹性需求,不是刚需,吃腻了换一个。第二,赚到钱了,马上大家都干,等于提前收获了产业的红利,不应该有的虚高炒上去。
· 王柯:整个农业真正的需求,一个是管理,提升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率。第二是交易,现在大部分种植都获得非常好的产量,但最后结果不一定好,更重要的是把这个东西卖出去。第三是金融,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金融成长的地方。通过技术化的手段把管理数据和交易数据建模,应用于各个行业。在国外这种精细化管理做得非常好。除了管理交易和金融之外的需求,我们并不一定认为他是错的,但不是现阶段农业需要的。
· 张弓:我觉得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单位面积的产值比较固定,要往上很难。针对任何小的个体服务,是某种意义上的伪需求。中国的小农户把农业当成他家庭经济的副业,一年几亩地的净利润在1-2万元,算上人力成本,可能还是亏本的事。我看不到中国小农户的未来,针对广大的需求,一定要推进规模化经营。我们做这个事的时候,不能自己下地,但是要激发新的农人加入联盟,因为新一代的农人,有他们运作的方式,最后会形成真正的农业本地化网络,这个网络不管是美国还是法国都有,我们的核心就是要赋能给这些本地化网络,让他们实地做各种各样的东西。
· 易丙洪:从创业者的角度,我们一定要分析真实需求是什么。举例说明,我国的农业补贴更常见是对农机的补贴,而这些年基本上饱和了,应该更多补贴农民的农技。过量的农药,化肥喷洒下去,只能导致土地被污染。食品溯源一直是刚需求,这么多年一直执行的是伪方案,没有一个真正的方案让消费者辨识武夷山的大红袍确实来自武夷山,五常大米真的来自于五常。所以农业的规则我认为是要从底层改变从业者的素质和认知。其他的比如投入更多资本也好,产业链也好,都要依靠有农业人才和资源的持续投入。
三、贸易战新形势下,中国农业科技面临哪些新挑战和机遇?
· 刘石:我觉得其实农业科技、农业的发展是刚需,和贸易战关系并不高。现在农业科技整体来说,传统的农药化肥、农机、灌溉等等技术已经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了。它突破的边际效应在逐渐递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刚才讲的新兴技术,一个是生物分子技术,从内在的基因改变,另外一个在农业物联网大数据方面。传统的农业技术判断到底什么时候用什么东西效果最好,是和传统经验相适应的,但是这种经验没有办法量化和固化,同时很难传承。所以不断传承过程当中损耗成本很高,很难达到最佳状态。而且仅仅有种植,没有和市场消费端、金融以及数据进行连接的话,整体的运营效率是非常低的。但一旦成功之后,农业领域会具有前所未有的市场。农业大数据的统将来会整体引领农业的生产和教育过程。一旦成型,其他的东西我认为都会转型,未来的农业科技就是生物技术和数字农业。
· 王柯:贸易战对生猪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主要集中在大豆方面,因为生猪饲料里面很多的蛋白来源于大豆。由于饲料行业都在提价,生猪价格都在上升,从业者要用更多方法解决生产成本降低的问题。现在说得最多的猪脸识别,通过识别的方式,从管一群猪变成管一只猪,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第二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解决可靠性的问题,以前带生猪更多是靠人,现在有一个生物雷达,可以在10-15米的距离之内马上看到猪的生理状况,且不受时间限制。通过物联网的方式、远程感知的方式把数据拿过来,通过后台的软件建模,分析他,提升可靠性。最后是决策的智慧性,现在收集更多的数据,猪厂的数据、结果、产能、母猪群的指标是怎样的。中国的农业的数据积累太薄弱了,所以要形成大数据还有一点早,但是可以做到大样本的抽样数据。反过来通过建模的分析办法指导生产。随着科技进步,行业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可以引领行业变革。
· 张弓:不管有没有贸易战,我们农业体系都面临挑战,无非贸易战暴露得更充分一点。第一要提升内部的能力。第二整个社会发展从“不挨饿”到要解决对农产品一系列的需求转变。要调动全球的资源,核心要提高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从19世纪末之后,世界农业已经从种地变成信息加金融工具的类工业化生产,周期很长。有了信息加上金融工具,不管是期货、现货、信贷、保险,才能在全球的农业供应链里面参与这个游戏。世界上的四大粮商本质上是金融公司而不是贸易公司,他们主要拥有数据源和信息,因此难以被打败。所以整个农业的产业链从种到管到收到最后的流通和消费,一端是生物技术,从生产端往前推进,另外一端是消费端、流通端,粮商也往这个方向推进,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就会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垄断。通过贸易战可以看出中国的本土力量会做出自己的应答,我们并不会比别人差,我们理解这块生产和需求,我们理解我们的农产品需求是世界上最大的入口,能够创造一些世界级的企业或者世界级的模式。如何结合国内的市场做相关工作,很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把这些产业做连接,通过这种方式去应对中国的迅猛增长。
· 易丙洪:第一是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把大量的钱赶到农村、农业里面去。这个到2020年、2035年有非常明晰的定位,是重要的时间节点。第二贸易战对农业的促进作用,这一轮的贸易壁垒已经凸显出我们的问题,比如说大豆领域的布局严重不够,这对农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点爆发的基础在于这些年的生鲜、电商、零售以及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企业要对他手里的用户社区提供持续化的服务,就会大量布局社区零售这一产业链。这三个大的维度,会快速在接下来2-3年爆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