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菁赢家
华菁赢家

媒体报道

华菁资管王锦海: 正本清源 用工匠精神做好投资
2017/04/14

本文原载于2017年4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券商资管高端访谈专题,作者:谷枫


“资管的本义是为客户赚钱,对此本义我们团队明确而统一。”华菁证券副总经理王锦海分管该司资产管理事业部,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讲道。


王锦海在证券资产管理行业历练二十余年,对投资、市场、产品、创新业务都具有丰富经验,对资管行业的理解清晰透彻,对行业的推动有目共睹。


这位资管老兵来到全新的华菁证券执掌资管业务,并在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推出难度极大的量化产品,这次传统与创新碰撞将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市场正在拭目以待。


依借我们的人才优势,华菁资管要做的是高精尖业务,就是那些技术含量要求高、可复制性差的业务。我们将着力回归资管本源,强化主动管理,用‘工匠精神’为客户带来长期、稳定回报。”王锦海表示。


做“高精尖”的业务

《21世纪》:华菁证券作为新崛起的券商,面对公募、私募以及其他券商的资管,华菁资管面临的行业竞争可谓异常激烈。你认为华菁资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资管领域如何突围?


王锦海:每个公司的基因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但是互相复制的能力又是很强的,所以拥有核心竞争力是华菁资管的重中之重。


首先,华菁资管在格局和定位上要有一个更高的想法。华菁证券资产管理就是要依托新经济、国际化、新技术的优势,成为国内、国外投资者的委托资产管理服务平台。


其次,我们会更加强调并强化投资管理能力,利用机制上的优势、国际化的优势以及对新经济领域的深度理解和把握的优势,将其转化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华菁资管投资团队拥有管理社保、年金、保险、银行和高净值集合资金的丰富经验,投资领域横跨股票、债券、商品、新三板等,历史业绩表现优异。另外,作为华兴资本集团旗下的证券公司,华菁证券在新经济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的投资与风险管理等更具国际视野,更先进。


华菁资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将会有不同的侧重。依托我们的人才优势,华菁资管要做的是高精尖业务——技术含量要求高、可复制性差的业务,我们将着力回归资管本源,强化主动管理,并以此把我们和一般的通道类机构和单纯配置类机构区别开来。


《21世纪》:华菁证券提出要为新经济企业提供多元化、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华菁证券如何界定新经济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华菁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又将扮演什么角色?


王锦海:我们认为新经济的核心是“成长”,成长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苹果公司的技术性成长;阿里通过商业模式带来的成长;还有机制上的创新成长,从公司制变为合伙制,让创业者更有动力;或者嫁接类的成长,中国成熟的事物传播到印度,可能会在印度实现飞速的成长,等等。


即使在传统领域,有一些成长也是长期可持续的:以茅台为例,不断专注于产品,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实现了持续的成长;比如说医药行业是已存在许久的传统行业,但也可以被视为新经济,核心是出现一个能够让企业持续成长的基因和动力。新经济没有固定的条框和定义,能够持续成长的企业都是新经济的代表企业。

华菁资管未来会着重关注新经济领域的投资方向和机会。


争取持续做到行业前1/3

《21世纪》:华菁证券资管团队核心人员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在人才储备方面,华菁资管有哪些特点?


王锦海:对资管行业来说,最大的特点其实是人才和团队。


至于我们自己的人才特征,我们的投资团队拥有管理社保、年金、保险、银行和高净值集合资金的丰富经验,投资领域横跨股票、债券、商品、新三板等,历史业绩表现优异。我们这只团队来自国内一线投资机构,将秉承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扎实做好投资。


《21世纪》:目前券商资管主动管理覆盖的资产类别有限,华菁证券资管如何看待这点?将如何发挥主动管理能力?


王锦海:资管的本义是为客户赚钱,我们在初期就把这一点清晰化,明确而统一。金融产品复制非常快,新产品在行业内的领先程度也就3个月,几乎不可能在产品上永久超越竞争对手,但这并不是坏事,我们需要与跟进者一起把市场做大。我们更加注重如何优化资产类别。


优化和丰富资产类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积累和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做出更多差异化的产品,不容易复制的产品。我们目前拓展地域和品类,提高国际化程度,拓宽产品类别,做深、做精业务,争取持续做到行业的前1/3。毕竟在资管行业中,虽然开展同类业务的机构很多,但能拿到80分甚至90分以上的并不多,我们要做能得高分的机构。


《21世纪》:那么华菁证券资管团队如何平衡投资者的选择?


王锦海:在生存和发展中间要逐渐寻找平衡。起步阶段我们可能是被客户单向选择的,但长期会变为我们与客户双向选择,我们选择更优质的客户,短期客户也逐渐成长为长期客户。


尽管是一家新机构,但华菁证券更像是新瓶装老酒,即起步能拥有丰富经验的完整团队,我们不会为了追求短期业绩排名,置客户于过高风险之中。我们始终相信,只有将客户利益置于其他利益之上,用“工匠精神”为客户带来长期、稳定回报,才能积累口碑、赢得人心,我们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21世纪》:华菁资管已经推出了两只全天候量化产品,如何理解全天候量化?量化产品对风控、人员及技术都要求较高,为何首发选择量化型产品?下一步还有什么产品发行计划?


王锦海:关于全天候的概念,首先,理论上讲,我们的交易时段是可以全天候的,虽然现在资金在跨境方面还无法完全实现,但如果能够实现全球跨市场交易,就能实现连续交易。


其次,我们的策略是很多样化的。多策略之间的低相关度以及不同策略的配置能够实现更好的风险收益比。举个例子,因为我们采取多样化策略,即使股指期货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并不会对我们产品的净值造成太大的影响,多策略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全天候”是一个很复杂的产品,而且产品对IT系统、风控、后台运维的要求很高,能够在公司开业仅两个月的时间内成功发行并平稳投资运营复杂的产品,是我们向市场证明能力的最好体现:华菁的资管团队是高效而且十分“靠谱”的。后续我们还会陆续推出权益多策略、股债混合等投资类产品,投资者可以期待。


正本清源机遇现

《21世纪》:在行业强调风控的大趋势下,华菁证券对资管风控体系的搭建有什么规划?


王锦海:风控对金融机构非常重要。我认为,真正的风控应该在一线部门。一线的负责人要有很足够的经验和风控意识,一线业务部门真正了解风控,知道如何准确判别,其次才是后台的风控人员进行制度管理、过程管理和预防管理。

从我们的角度讲,华菁资管首先要严格执行监管部门的法律、法规;其次,一线部门要有意识来做真正的风控,这是我们风控的核心。至于体系上的安排,我们前端业务部门有风控岗位,后台有风控部门,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能做到控制风险。


《21世纪》:如何看待中国经济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机会?


王锦海:我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中国经济虽然正面临着改革和调整,可能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感觉,部分地区和行业增长强劲,例如深圳、快递行业等;也有一些行业和地区面临困难,这恰恰说明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结构改革的阶段,中国还有很多改革红利可以释放,中国企业家的战斗力和韧劲是非常强的,我相信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可以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速和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改革是“主弦律”。


中国资本市场在党中央、国务院、证监会的领导下,最近一年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在打击违法违规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工作,未来也会结合法律的完善和修改不断规范。2017年以来,优秀的公司和仅仅靠概念炒作的公司已经是“分道扬镳”的走势,相信这仅仅是开始,因此我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恰恰是“正本清源机遇现”。

帮助中心:网站声明

相关链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深圳证券交易所 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纠纷调解在线申请平台

沪ICP备17004374号 沪公网安备31010902001638号